课题: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人: 唐心怡
班级: 高一(5班)
课题: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生存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以某个生态脆弱区为例,分析该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不同的主体,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促使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第一节内容,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必修二第六章“可持续发展观”的综合应用,对于学习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节内容一共由三个知识因子构成: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导致荒漠化,因地制宜防治和改善荒漠化,综合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存在问题——存在原因——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套学习生态脆弱区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西北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内容,对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已有一定的感性的认知与学习经验。学习完必修一、二之后,对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此外,对于区域问题研究的上课流程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套用常用的知识讲解模板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教师在教法上需要灵活转变。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目标:
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2、 地理实践力:
能根据本课的学习总结分析区域生态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就此方法分析其他类型荒漠化的成因并设计相应的防治措施。
3、 人地协调观:
能够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人地协调观念。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八、教学课时
一课时
九、课型
新授课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 【视频导入】播放预防荒漠化的宣传片,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视频:视频中的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承转】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如何形成,应对荒漠化又有哪些措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荒漠化的防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的学中 | 【观看视频】 【思考】 环境问题的分类; 土地荒漠化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 视频导入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荒漠化的危害和成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视频导入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
学习新课 | 荒漠化的定义 | 【讲解】 要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咱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荒漠化 【展示图片】 PPT呈现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提问】 找出荒漠化定义中的关键词 | 【聆听】 阅读荒漠化的定义,找出荒漠化的关键词 | 通过关键词的圈画加深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地理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
承转 | 通过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在半湿润地区也会发生,而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何防治荒漠化已经迫在眉睫。对此,我们可以去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取经。 |
学习新课 |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呈现图片】 “库布齐沙漠的蜕变” 
【讲解】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库布齐沙漠腹地不仅由一望无际的沙丘变成绿树成荫的平地,慢慢恢复了生态,甚至还修建了五条穿沙公路,在沙漠地区修建公路很容易被风沙侵袭,当地人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这个问题呢? 【播放视频】 播放库布其沙漠地区人们治沙防沙视频 【提问】 教材为我们总结了五条防治措施,视频中保护公路采取的措施属于第几条? | 【观察图片】 通过观察库布齐沙漠的蜕变,人们通过植树绿化的生态措施使原来沙丘起伏的地方变得平坦、绿树成荫 【思考回答】 人们采用设置网格沙障和植树种草的措施防止公路被风沙侵蚀 | 呈现库布齐沙漠的谷歌地球截图,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对荒漠化措施学习的兴趣 “网格沙障”这种生物治沙措施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视频展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就此引出其他治沙措施 |
承转 | 荒漠化防治的这五点措施是根据什么来提出来的呢?我们经常说“对症下药“,因为有原因才能提出相应的措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
学习新课 |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 【创设情境】 阅读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生活燃料的主要来源和载畜量材料,说出库布其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追问】 是谁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所以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应属于什么原因? 【讲解】 库布奇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除了我们刚刚在材料中总结的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之外,还有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对照本图,把防治措施与对应的人为因素连线 
【提问】 有些措施找不到对应的原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1页第二段,找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两个方面?哪一方面能跟剩下的防治措施连线? 【小结】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两大方面:不合理的人地活动和人口激增,所以措施中的第5条“控制人口增长“对应的是“人口激增” 【提问】 人口激增为什么会导致荒漠化? 读图,说出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形成“贫困一人口增长一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小结】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都得各加一条 【提问】 还有一个措施没有找到成因,让我们继续根据措施找成因 【承转】 为什么要构筑防护体系?可能跟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1、明确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西北地区气候特点分析 这样的地形对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观察下图,思考:
①、本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下?从干湿地区的划分来看属于? ②、降水量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是?原因是什么? ③、本区气候类型是?气温降水有何特点? 【小结】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提问】 我们通过地理必修一的学习,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性,五大要素相互作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合刚才所学知识和教材第19页第二段,完成填空
【总结】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所以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因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 | 【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人为原因是库布齐周边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思考、连线】 措施2和措施5找不到相对应的原因 【阅读教材】 荒漠化的两大人为因素分别是:人口激增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是根据人口激增这个原因提出来的。 【看图思考】 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看图思考】 尝试说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距海洋远 【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 ①、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降水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的原因是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距海洋远,且有高大地形对水汽起阻挡作用 ③、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降水的变率大,气候异常 【阅读教材】 【联系旧知】 【思考回答】 A.深居内陆 B.气候干旱 C.稀少 D.欠发育 E.差 F.多 | 提供真实情境,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追问环节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自然地引出荒漠化防治的人为因素 通过措施反推原因既能让学生明白措施的提出是有依据的,这种新的讲解方式也能让学生猜测不出下阶段的讲解方向,保持听讲的好奇心 回归教材,让学生体会到教材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链的设置进行课堂探究,再次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性,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得出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本区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
课堂小结 |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 【呈现图片】 学习了荒漠化防治的分析方法,同学们能否尝试提炼出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呢? | 【思考、聆听】 回顾荒漠化防治的分析方法,提炼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 师生共同总结,梳理本课逻辑,总结方法 |
课后作业 |
| 【布置作业】 通过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在半湿润地区也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我国半湿润地区的荒漠化种类,上网查阅资料,结合本课做学,任选其中一种进行成因分析 |
| 锻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收集信息等能力,通过西北地理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探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渗透率人地协调观念。但本课知识容量还是偏大,课堂相对紧凑,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突出。